- 联系人:许经理
- 手机:18662538975
- 电话:0512-62764773
- 邮箱:xuyinghua@tst-robot.com
- 地址:江苏省苏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金燕路66号
30家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获融资,释放了哪些信号?
作者:小编 时间:2025/4/7 9:08:51
资本正持续涌入机器人领域。
据高工机器人不完全统计,2025年第一季度有30家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获得融资,融资范围涵盖机器人本体、机器视觉、核心零部件等多个关键领域。
资本的钱投给了“谁”?
据高工机器人观察,在30家获融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企业中,机器人本体企业占据11家,核心零部件企业有12家,机器视觉企业达4家,汽车集成商1家,工业软件厂商1家,激光焊接设备厂商1家。
高工机器人整理资料制表
核心零部件是决定机器人性能和功能的核心所在,其技术壁垒较高,尤其是空心杯电机、高端力传感器等,对进口依赖严重。不过,随着国内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,在部分核心零部件领域已取得了关键突破。
例如,坤维科技打破高端六维力传感器海外垄断,为机器人感知外界作用力提供了更精准的“触角”;鑫精诚传感器将六维力传感器产品更新至3.0版本,且即将进入4.0自动化时代;未来动力专注轻量化、高密度、高精准控制的一体化关节电机自主研发;马赫智造则专注于空心杯电机、微型力矩电机和微型制动器的研发和生产等。
资本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国产替代的机遇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,纷纷对核心零部件企业进行投资,期望推动技术创新,实现国产化替代,提升整个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力。
机器视觉赋予机器人感知外界环境的“智慧之眼”,是实现机器人智能化的核心技术之一。在工业生产的诸多环节,如产品检测、测量、识别等,机器视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,能够极大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和质量控制水平。
比如思看科技的3D视觉数字化系统,可广泛应用于半导体、汽车、航空航天等领域,助力企业实现高精度的检测与测量;唯琴科技的视觉检测平台,为工业生产提供了高效、智能的质量检测解决方案等。
某种程度来看,企业需要专注核心技术研发,提升产品竞争力,才能有望在市场中脱颖而出,获得资本青睐。
在关注技术研发的同时,资本还关注机器人在不同场景的应用拓展。据高工机器人观察,2025年第一季度获得融资的11家机器人本体企业,产品应用涉及医疗、建筑、船舶、工业制造等不同场景。
在医疗领域,康诺思腾、罗森博特、拓博特医疗、睿华辰医疗等企业专注于手术机器人和放疗机器人研发,满足医疗行业对精准、高效治疗手段的需求。在建筑、船舶等领域,天凛、海桓科技等企业分别致力于建筑机器人和船舶清洁机器人的开发,解决行业痛点。通过以上应用场景来看,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在特定场景下的应用价值正在被资本挖掘。
除此之外,专注于惯性导航产品研发的邈航科技、利用AI技术为工业企业提供智能化升级服务的格创东智、为激光加工行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的嘉强智能,也分别完成了不同金额的融资。这三家企业虽业务侧重不同,但都围绕工业领域的智能化发展,为机器人及相关产业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服务。
30家企业获融资的背后
从2025年第一季度30起融资案例来看,资本在投资机器人产业链时,对特定领域表现出明显偏好,这背后蕴含着复杂而多元的技术、市场和产业发展等多重因素。
在技术层面,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创新日新月异,尤其是在人工智能、传感器、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融合推动下,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。在此背景下,企业将多种前沿技术深度融合于机器人产品中,成为吸引资本的关键因素。
以华力创科学为例,其融合高性能光学多模态感知技术与金属3D打印技术,为具身智能领域提供六维力传感解决方案;还有康诺思腾,依托机械、电气、软件、算法和视觉影像等多技术构建手术机器人底层技术平台。
从市场角度来看,企业专注细分赛道,凭借高精度、定制化产品满足特定市场需求,更容易获得资本认可。比如坤维科技深耕六维力传感器领域,在协作机器人末端附件市场占据领先地位;鑫精诚传感器依托于在3C和新能源行业的深厚积累,将应用逐步拓展至协作机器人、工业机器人以及人形机器人。
产业发展因素同样不可忽视。产业资本不仅为企业提供资金,还带来产业资源和技术合作机会。比如,小米产投、舜宇产业基金投资坤维科技。产业资本的介入有助于企业完善产业链布局,实现协同发展。
如此看来,2025年以来,资本的大量涌入,不仅给机器人产业带来了资金,更带来了资源和发展动力。未来,随着资本与技术、产业的深度融合,机器人产业有望实现质的飞跃。
地方基金涌入,机器人投资市场迎新变
值得一提的是,不止投资机构对机器人产业保持高度关注,地方政府对机器人产业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。
据高工机器人观察,在2025年第一季度30起融资案例中,坤维科技、鑫精诚传感器、唯琴科技、杉川谐波、芯明、艾利特机器人、泉智博科技、罗森博特、拓博特医疗、惟景三维、源升智能、格创东智、嘉强智能、睿华辰医疗、意优科技等15家企业均有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参与。
与此同时,自2025年以来,合肥、苏州、深圳、赣州多地设立大规模基金,且聚焦领域均涉及机器人领域。在以上产业基金中,也随处可见国资的身影。
1月21日,江西赣州黄浦江智能机器人链主产业基金签约落地。该基金总规模10亿元,在省、市、县三级国资支持下,由黄浦江资本管理运营,重点投向智能机器人、人形机器人及产业链上下游领域。
深圳则提出更为宏大的计划,拟筹设规模不少于500亿元的国资基金,专门聚焦人工智能、机器人等领域。
苏州吴中区也不甘示弱,3月26日消息称,苏州吴中机器人产业投资合伙企业(有限合伙)正式成立,注册资本10亿元。由苏州市吴中金控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执行合伙人,联合苏州太湖科技发展投资有限公司、苏州吴中国太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地方国资平台共同出资。
3月30日,合肥也设立了高达1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,还计划每年额外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补贴智能机器人企业的研发成本,全力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从以上一系列举措可以看出,越来越多的地方基金看好机器人产业发展。具体来看:
资本市场对机器人领域的资金投入规模正显著增加,比如合肥的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,深圳拟设的500亿元国资基金,苏州吴中区新设立的10亿元基金以及已有的百亿机器人集群基金,还有江西赣州的10亿元基金等,均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。
国资正成为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,以苏州吴中区为例,此前的机器人产业基金集群多由国资和当地机器人企业共同发起,如追觅生态智能制造基金项目、科沃斯隐峰机器人产业基金项目等。而2025年新成立的吴中机器人产业投资合伙企业仅由当地国资平台出资,没有产业方加入。
此外,从深圳、江西赣州、合肥等地的基金来看,也是要么由国资平台出资,要么由国资国企主导推动设立。这种出资方结构的变化,使得基金在产业招引和扶持方面更加聚焦于本地产业发展,减少了产业方利益诉求的干扰,能够更纯粹地为区内产业发展服务。
高工机器人注意到,地方基金在机器人领域的投资形式也释放出了新的信号。
比如,深圳提出打造全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基金网络,推动基金投向覆盖种子轮、天使轮、A轮、B轮、C轮直至IPO的投资全生命周期,并明确各阶段投资比例。这一举措有助于机器人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获得资金支持。
与此同时,深圳还延长创新创业类基金存续期限最长至15年,并针对不同基金确定差异化考核指标、免责清单。这一举措为机器人领域的投资提供了更长期、稳定的资金支持。
还有一个明显的信号,那就是地方基金更加聚焦机器人核心领域及产业链上下游。比如深圳聚焦人工智能、机器人等领域,江西的基金重点投向智能机器人、人形机器人及产业链上下游领域。
这种聚焦有助于集中资源,推动机器人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,如人工智能算法、传感器技术、精密制造工艺等,同时完善产业链条,从上游的零部件制造,到中游的机器人本体研发生产,再到下游的应用服务,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。
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市场需求的持续释放,机器人本体、核心零部件、机器视觉等领域仍将是投资热点。同时,资本也将更加关注机器人在新兴领域的应用拓展,如医疗、教育、物流等,推动机器人技术 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。未来,随着产业发展的逐渐成熟,资本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将更加多元化和深入。